客服热线:400-166-9656
  • 我的账户
  • 下载手机APP

    手机扫码下载
    用手机也能交易
发布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羊产品 > 羊产品行情新闻>【羊肉】背后的经典故事!

【羊肉】背后的经典故事!

发布日期:2017-11-28 来源:网络分享分享:

收藏资讯

 羊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食物。但在古代,那可是贵族才吃得到的美味,一般老百姓平时几乎没有机会享用。在宫廷,羊肉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祭祀,还是对臣子的赏赐,羊肉做为精美肉食,都会名列其中。



羊肉特别的地位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把很多美好的事物打上了羊的痕迹。


比如:“美”字,则是羊大则肥美。《说文解字》载:“美,甘也,从羊从大。”


而“羞”字,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描绘了一个人手里拿着羊,表示进献美好食物的意思。


而“鲜”字则和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关。


尧舜时期的彭祖是寿命很长的人,传说他活了八百多岁。


在晚年的时候,彭祖特别喜爱自己的幼子夕丁。夕丁喜欢捕鱼,因为担心幼子的人身安全,彭祖严格禁止夕丁靠近河水。


有一天,夕丁没有听从父亲的警告,自己又去河里抓了条鱼回来吃。彭祖的妻子知道后,担心儿子被责罚,偷偷将鱼和羊肉混在一起烧煮,没想到异常美味。彭祖也很喜欢,为了形容这种特别的味道,取名“羊方藏鱼”,发明了“鲜”字。


不知道高晓松的《鱼羊野史》是否也是受这个故事的启发。


先秦时期,羊肉较之后的朝代更为金贵,吃羊肉成为一种尊贵身份的体现,只有特定的贵族才能拥有这项特权,然而荣耀的羊肉记忆,并不都是美好。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华元就有段痛苦的羊肉回忆。


当时中原地区的政治局势是晋国迅速强大,成为北方的霸主,而在南方楚国也成长成为新的霸主。两个国家不断扩张自己的国土。其他的小国为了自保,往往根据具体情况各自寻找靠山。晋、楚两国间的宋国和郑国便是这样。宋国和晋国结成联盟,郑国和楚国混在一起。


鲁宣公二年(前607年),郑国在楚国的支持下,派遣公子归生进攻宋国。宋国派华元和乐吕领兵御敌。大战前夕,统帅华元犒赏三军。其中重要一项是杀羊,给官兵们炖羊肉吃。让大家吃顿好的,吃饱了,好明天精神百倍的去打仗。


面对平时难以吃到的人间美味,宋国的官兵们都吃的挺开心,却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华元的御者羊斟。春秋时候打仗是用马拉的战车,驾驶战车的人叫做御者,类似于现在的司机。不过那时候能驾驭马车的都是贵族,地位也比较高。不知道华元是忘记了,还是什么原因,他分羊肉的时候,没分给司机羊斟。看到别人吃的兴高采烈,自己啥也没有,羊斟十分恼火。



第二天,宋国、郑国军队排开阵势,准备开战。春秋时期,打仗前双方主帅要互相行军礼,之后再开战。突然间,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华元的马车急速冲往郑国的军队。司机羊斟一边跑一边喊:“昨天分羊肉,你说的算。今天驾车,我说的算。”


送上门的大便宜,郑国自然慷慨笑纳。于是,宋国的军队还没有开战,主帅华元就被俘虏了,群龙无首,自然惨败。郑国抓住了另外一个宋国统帅乐吕,缴获460辆战车,俘获了250人,杀死宋军百人,并将他们的左耳割下。


有趣的是郑国认为羊斟是这次战斗胜利的关键人物,把他放回了宋国。


华元身份尊贵,是宋国的王族。宋国用100辆兵车,400匹好马去赎人。这些礼物进入了郑国一半,华元自己逃了回来。回国之后,华元派人召来羊斟,假装不知情的问:“是你的马不听命令,要跑到郑军那里么?” 羊斟够直爽,回答道:“不是马的错,是我要去的。” 羊斟自知罪孽深重,不久后偷偷逃到鲁国去了。


对于羊斟的行为,史书给予猛烈的抨击,为了顿羊肉,却做出这样残害国家人民的事情。其实,羊斟也有他的道理。在春秋时期,君臣之间,上下级之间并没后来那么尊卑有序。羊斟也是贵族,不缺顿羊肉吃,他生气应该更多是自己的尊严受到了侮辱。


秦朝之后,羊肉价格逐渐降低,特别是南北朝时,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战争又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耕地,羊肉的价格更加便宜。


时间到了唐朝武则天时,吃羊肉却意外成为一项禁令。


武则天从小受母亲的影响信仰佛教。利用佛教做舆论宣传,这为她成为皇帝创造了条件。当武则天当上皇帝,为了显示自己一心向佛、大慈大悲,于是禁止天下屠宰牲畜。


可是总有人忍不住羊肉的诱惑,触犯禁令。左拾遗张德的妻子生下一个男孩。为了庆祝这件大喜事,张德秘密杀了一只羊请客,把自己关系亲密的同事朋友叫来一起吃羊肉。一个叫杜肃的人吃饱了羊肉,还悄悄把一块羊肉藏在兜里,以此为证据,向武则天状告张德违反禁令。


第二天,在朝堂上,武则天对张德说:“你妻子生下一个男孩,是大喜事。”张德叩谢。武则天又说:“然而肉是从哪里来的?”张德叩头自称死罪。武则天继续说:“朕禁止屠宰牲畜,吉凶难以预测。你请客吃饭,也应该有所选择,无耻卖友求荣之人,不能一起聚会。”之后把杜肃举报的状纸交给张德看。杜肃羞愧的汗流浃背,满朝文武官员都鄙视他的为人,朝他脸上吐唾沫。


宋朝的大名士苏轼和羊肉缘分颇深。


苏轼性格耿直,仕途坎坷。宋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新党贬斥。好不容易熬到宋神宗去世,旧党上台。苏轼却反对彻底废除王安石的新法,仕途再遇障碍。最倒霉的是宋哲宗亲政后,新党再次上台,苏轼被贬斥到惠州,从此再无翻身的机会。


今天的惠州市地处珠三角地区,经济繁荣,人口密集。在北宋时,这里可是偏僻荒凉,民生凋敝。对于这个没有前途的罪官,苏轼身边的姬妾们纷纷离他而去,只有那位给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灵感的红粉知己王朝云,一直陪在身旁。不幸的是由于水土不服,王朝云常年患病,最终逝于惠州。


面对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苏轼依然倔强的生活着,并不断发现生活中的乐趣。他喜欢吃荔枝,学习古法酿酒,甚至凭借自己多年对美食的造诣,不断发明改进羊肉的新吃法。



苏轼发现杏仁茶和羊肉同煮,滋补身体,口感更佳。羊肉和胡桃合煮,能消除羊肉的膻腥之味。


苏轼在给弟弟苏辙的信里记载了和羊肉相关的趣事:惠州市场寥落,商品匮乏,然而每日杀一只羊。因为苏轼是被贬斥的罪官,所以不敢与当地权贵争抢好的羊肉。于是苏轼私下嘱咐杀羊的人,给他留下一般没人要的羊脊骨,在这些骨头之间也有一点羊肉。取回家后,苏轼先将羊脊骨彻底煮透,再用酒浇在骨头上,点盐少许,用火烘烤,等待骨肉微焦,便可食用。苏轼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的感觉和味道。


苏轼大约三、五日吃一次羊脊骨,并在信中调侃苏辙,你生活优渥,多年公款吃喝,饱食好羊肉,把牙齿都陷进去了,也碰不到羊骨头,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


在信末,苏轼还幽默了一把说,这种吃法是不错,只是每次自己把骨头上的肉挑剔光了,围绕在身边的几只狗都很不开心。



苏轼爱吃羊肉还影响了身边的人。


苏轼的朋友韩宗儒也酷爱吃羊肉,可惜家里穷,买不起。当时苏轼的字在北宋已经闻名。韩宗儒就把苏轼写给他的信,送给殿帅姚麟,一次就换了十几斤羊肉。自从发现了这个好办法,韩宗儒不断给苏轼写信,让苏轼回信。次数多了,终于有人告诉了苏轼:“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用字和道士换鹅。现在你的字被人拿去换羊肉了。”苏轼听完大笑。之后不久,韩宗儒又让仆人给苏轼送信,并要求把回信快点拿回来。仆人见到苏轼,一再催促苏轼回信。苏轼笑着说:“你回去说,今天屠户休息,没肉吃了。”


南宋时,苏轼的诗文更加著名。著名诗人陆游曾说:建炎朝以来,学者一致推崇苏轼的诗文,尤其是四川文人最为推崇。当时流行一句话:通熟苏轼文章的人,能吃羊肉;不懂苏轼文章的人,只能喝菜汤了。看来苏轼在后世和羊肉的缘分越来越深了。


千百年来,羊肉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精心的加工,羊肉在满足无数肠胃的同时,也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基因渗透到每个人的精神世界。